

-
-
-
-
-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2020年第23期《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中充分闡明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義,鮮明指出做好我國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的前進方向,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提供了思想引領,為中華文明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注入了強大動力。回望浩瀚的歷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發展成就在各個時期都走在世界前列,“四大發明”影響世界,文獻典籍著述頗豐,制度創新獨具一格……根植於華夏大地的中華文明在互學互鑑中繁榮發展,在與時俱進中彰顯旺盛生命力,以其獨特文化基因和發展歷程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全文]
-
-
習近平: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我多次強調,各級黨委(黨組)和領導幹部應該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一些我國曆史知識。今天,我們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目的是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全文]
-
《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全文]
-
-
-
-
-
-
“河南”何以成為中國青銅文明之母?
近年來,二里頭文化是否是夏文化等問題在學術界產生了激烈的爭論。但毋庸置疑的是,二里頭遺址和文化在中華文明史和國家形成史上佔有重要歷史地位,對延伸中國歷史軸線、增強中國歷史信度、豐富中華文明歷史內涵意義重大。[全文]
-
這二十年的考古發現很可觀,但似乎沒有推翻《劍橋中國上古史》
我依然覺得《劍橋中國上古史》不是過時的作品。在2017年春天,我在芝加哥大學開了一門中國古代史的課程,以《劍橋中國上古史》為基本參考書。教這門課以後,愈發覺得這本書沒有失去它的價值,在某幾方面仍然可以作為古代史學的典範。[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