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美國國會被佔領,整個西方世界都在震動?
類似這樣的事情能在美國發生,自然有可能在任何西方國家發生。2020年德國就有極右民眾試圖衝進國會大廈,只不過警察給力才沒有成功。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國會被佔領,整個西方社會極為緊張。2021年德國大選,2022年法國大選,他們當然擔心美國的示範在歐洲重演。[全文]
-
兩個半因素決定中歐關係走向
我曾經和一個長期激烈批評中國的學者有過一次辯論,他説根本無法接受一箇中國主導的世界。中國不行,那麼下一個有實力的就是俄羅斯。他一聽臉變色道:“那更不行了。”“俄羅斯不行,那麼下一個就是伊斯蘭文明瞭。”他更是臉色大變説:“那更更不行了。”[全文]
-
拜登想拉回歐洲,但人心散了
特朗普上台之後,除了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對歐盟也是一通“組合拳”,傷害了美國與歐洲的聯盟關係。不過,這也促使了歐洲產生了脱離美國,走上更為獨立的發展道路的想法。因此,儘管拜登當選可能會與歐洲修復關係,歐洲對美國亦步亦趨的現實已一去不返。[全文]
-
市長帶頭跪求總統,這城又要白封了
民眾已經不把封城當回事,到處熙熙攘攘,人山人海,包括地鐵、公交、超市。許多地方已經要求醫生和護士即使感染,只要不嚴重,無症狀或者只有一個症狀就必須繼續上班。[全文]
-
拜登勝選,對中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哪怕是對自己的選民負責,拜登也要改變特朗普的做法。這次選舉,華爾街金融巨頭一反常態大量捐款支持拜登。這固然是不滿特朗普變幻莫測的執政,也希望通過捐款影響拜登的決策。可以説拜登、他的選民以及華爾街資本罕見結成統一戰線,想要逆轉特朗普時代。[全文]
-
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支持特朗普?
特朗普沒輸,是美國輸了。四年執政,信奉“美國優先”的特朗普已經把這個帝國開上了另一個車道,在這條車道上,對立和撕裂不斷加劇,美國再也不是我們認識的那個美國了。[全文]
-
封城都擋不住恐襲,法國在為否定中國經驗付出代價
應該説處理極端主義的中國模式是比較適合法國的。但是法國由於意識形態至上,也由於地緣政治的競爭,一直批評中國的做法。所以他們自己也騎虎難下,不敢也不能去借鑑中國的成功經驗。[全文]
-
疫情+恐襲,歐洲對中國的看法複雜中有了一絲“新意”
我的上一代人生活在“蘇聯的今天就是明天”的信念中。我這一代基本上是“歐美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的味道。但今天,如果有人説歐美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大家一定會認為是對中國惡意的詛咒吧。[全文]
-
法國二度封城,我們的憤怒也爆發了
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再度封城、封國,我並不意外,早在巴黎日記第一季收官時,我就預言過。法國是5月11日解封的,但就在當天新增仍然高達400多例,也就是還沒有清零,就急着宣佈解封了。相比之下,中國則是清零持續兩週才解封。[全文]
-
美國的問題,真不是特朗普一個人的錯
公正地講,美國問題的根源並不是特朗普,他也是美國問題的一部分,他的出現只不過令美國的問題更加突出罷了。不管誰勝選,這些問題都不能解決。[全文]
-
面對“恐襲”,法國政界何以如此高調?
從正常邏輯上講,政治人物在應對突發種族衝突時,應該想辦法避免事態升級,但這一次法國政壇卻極為高調。在這種反常情況的背後,是執政黨面臨着巨大壓力,以及極右政黨想要通過種族衝突吃人血饅頭等原因。如今,類似的種族衝突在法國恐怕很難找到解決方法了。[全文]
-
法國“恐襲”,真和言論自由有關嗎?
歷史老師在課堂上展示了針對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漫畫,而伊斯蘭是嚴禁聖像展示的,結果老師光天化日之下就在大街上被直接砍頭。政府和媒體上來就升級到言論自由和恐怖襲擊的層面上了,一下就堵死了任何妥協的可能性。[全文]
-
白宮為什麼會被新冠病毒攻陷?
非常有意思的是,美國抗擊疫情是從讚揚中國的表現開始的。1月17日,華盛頓大學的冠狀病毒研究人員大衞·維斯勒表示,公眾“現在不應恐慌”。還表示,中國的應對措施“非常高效”:“在幾周時間內,中國就能識別出這種病毒,對其進行隔離和排序,並分享了相關信息。”[全文]
-
美國給了全世界一個最壞的示範
2016年1月特朗普競選期間就肆無忌憚地公開講:“我可以站在紐約第五大道的正中央向人開槍,也不會失去任何選民的支持。”一個歷經近三百年民主歷練的美國選民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國家。[全文]
-
法國第二波疫情來了,竟然又重演了第一波的混亂
目前來看除疫苗外,包括法國在內的整個歐美都已經無法遏制病毒傳播。樂觀估計也要到2021年年中。此時距離2022年大選已經很近了,也不可能再進行涉及重大利益調整的改革。即使要改革,也不會在選舉前呈現效果,反而招致利益受損者的反對。這對任何政治人物來講都是不可能的。[全文]
-
“醜陋的美國選舉”
應該説,美國的政治體制並不是一成不變,還是有變的能力的。比如2010年最高法院就把已經實行了一百多年的對企業政治獻金的限制一舉取消了。只是這是往壞的方向變革,不是解決問題,而是令問題更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