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克爾當了15年德國“掌門”,武學祕笈是什麼?
2005年11月22日,默克爾正式宣誓就任聯邦德國總理。作為一個來自原東德地區的女性政治家,默克爾是如何在一個男人主宰的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中和一個相對保守的德國政壇中穩坐十五年總理寶座的呢?[全文]
-
萊茵日記:“陰謀論”喧囂塵上,誰是替罪羊?
這些天在德國議會和政府門口集會的抗議者們,堅信某些有權有勢的人意欲通過傳播病毒來限制人的基本權力和破壞民主。這些“理論”偏離事實,充滿成見、偏見、敵視和猜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有關微軟創始人蓋茨的各種“傳説”。[全文]
-
萊茵日記:德國疫情中紀念二戰,看文化聖殿如何墜入人間地獄
德國人喜歡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其享譽世界的“工匠精神”不僅體現在“德國製造”上,也反映在種族滅絕和消滅異己上。無論是折磨屠殺,還是消屍滅跡,他們樣樣都能做得近乎“完美”。可是,高雅文化中怎麼會孵化出令人髮指的“獸行”? [全文]
-
萊茵日記:中外媒體有多“不對等”?
西方有些作者和編輯對所謂“事實”的把握和拿捏相當老練,一般不會輕易被人抓到“把柄”。他們大多很“油”,如果文中含有刺眼的詞語或指桑罵槐,他們會在標題下標明是“諷刺文”。筆者專門請兩位德國人來讀某篇“諷刺文”,結果,他們的讀後感大相徑庭。[全文]
-
萊茵日記:德國媒體批評美國,下手狠不狠?
德國民眾中的反美情結,在各個年齡段的人羣中都存在着。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的反戰運動和學生運動中,反美旗幟被舉得相當高。當時走上街頭的那批年輕人,如今已成為德國社會各個領域的中流砥柱,包括媒體在內。[全文]
-
萊茵日記:病毒也是資本的“照妖鏡”
有個企業家表示:“我們竟然僅為讓一些老人晚走幾年而選擇經濟自殺,還是讓我們接受人總是要死的這個事實吧,長壽並非生命的目標。”資本市場貌似一個“精靈怪物”,極為敏感,有時也很脆弱。但是,它一旦獲悉人會為它犧牲,就會毫無猶豫地牽着人的鼻子走。[全文]
-
萊茵日記:德國的“放縱”與默克爾的“放縱”
默克爾難以管束巴伐利亞的基社盟,所以只能在基民盟主席團的內部會議上批評黨內“諸侯”中的“冒進”勢頭。不幸的是,默克爾在表達時使用了一個在德語中不太雅觀的詞彙:“放縱”,這當然與“性”無關,但引起了國內輿論的反彈。[全文]
-
萊茵日記:歐洲反對特朗普,力挺WHO?其實還有小心思
歐洲對特朗普是相當不滿的,不過這種“不滿”更多源自“失望”,而非價值觀的變化。從這次對世衞組織“斷糧”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西方國家的政府和媒體一方面譴責特朗普的決定,或對此表示遺憾,另一方面則同情其批評世衞組織的理由。換而言之,他們也對世衞組織及中國的有些做法不滿。[全文]
-
萊茵日記:報告説德國死亡率低,果然吵起來了
調研得到了公關公司“StoryMachine”以及社交媒體的大力支持,而該公關公司的背景似乎又很不簡單,創建者之一的迪克曼與報業、政界以及美國公司的淵源頗深。一位病毒學家以及他身後的波恩大學,接受公關公司的鼎力協助,並通過社交網絡進行廣泛宣傳,似乎顯得有些不尋常。[全文]
-
萊茵日記:政客吃盡“疫情紅利”,經濟界一旁着急
“深居簡出”的默克爾開始頻頻出鏡,冷靜堅定地領導着抗疫工作。她的方式深得人心,有望擺脱2015年以來的“難民總理”標籤, 而成為“抗疫總理”。“災難時,誰執政誰出彩”,此話在這次的“戰疫”中再次得到證實。[全文]
-
萊茵日記:德國人上次這麼悲觀,還是朝鮮戰爭…
僅有24%的人對未來十二個月充滿希望。無論是1961年修建柏林牆,還是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或者是2001年9月11日發生恐怖襲擊之後,德國人都沒有如此悲觀失望過。同一機構此前得到的最低值27%,還是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的時候。[全文]
-
萊茵日記:法國提的“好建議”,德國為何否了?
加布裏埃直言道:德國現在舉債1560億歐元抗疫,如果多舉債100億用來支援意大利和西班牙,這兩個國家或許一百年後還會感激德國;現在可好,能讓他們回憶起的是中國的援手。如今的德國給人留下的印象和美國沒啥區別:my nation first。[全文]
-
萊茵日記:德國醫療企業的“吹哨”郵件,衞生部已讀不回
德國人比較討厭兩種人:事後諸葛亮和凡事他人過。追責是必須的,但不能變成尋找替罪羊,因為這本身就是不願擔責的表現。德國人的精於計算和未雨綢繆也反映到此次防疫中:根據模式評估風險,採取相應措施;看似很從容,但也容易讓百姓無所適從,畢竟百姓需要引領。[全文]
-
萊茵日記:啓蒙和懲戒,國家兩手抓
年輕人過於自信身體的抵抗力,因此並不怎麼害怕被傳染;他們即便知道有風險存在,也容易將此當作“冒險”,而敢冒險,反潮流,不守規,抗權威往往被他們視為“個性”和“獨立”。老年人則認為自己經歷得多了,有時也有“倚老賣老”的心態在作祟。[全文]
-
萊茵日記:默克爾想讓人安心,安心的人在討論權力籠子
最近這些天,“緊急狀態”這個概念相當熱門,對於政治學者來説,它意味着給國家機器“鬆綁”或“釋放”。瘟疫到來後,人們驚訝地發現,法規是可以合法大幅度限制個人自由的;而且,此時一旦發現法律不符合“緊急狀態”的需求,便可以“驚人”的速度改變。[全文]
-
萊茵日記:我們離意大利的局面有多遠?
德國此前“不緊不慢”和“步步為營”的做法,很多人將其歸於民族性格中的理性成份,其實,它也與其“聯邦制”的政體有關。德國由16個州組成,除了外交和國防這兩個領域外,其他均為“州事務”,聯邦和各州之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央”與“地方”,而是一種平等協作的關係。[全文]